130-140

郡王!燕郡王叫他哥,回到军中够他吹一年!营里任何一个人不知道都是他的失误!

  不过薛母很快回过神,拉着宝钗说私房话,燕郡王也随薛虯和薛蟠去前院。

  先不提薛母亲眼看到宝钗面色红润、神情恬淡,便知她果然过得不错,提着的心这才彻底放下。

  只说用过午饭之后,宝钗找机会单独与薛虯说话,开门见山地问:“大哥手里是不是有更好的纺织机?”

  “你问这个做什么?”薛虯这么问,实则已经有了大致猜测。

  宝钗本就不甘平庸,也期待做出一番事业,怎么可能成婚后就留在家中相夫教子?

  只怕正谋划着施展拳脚呢!

  果然,宝钗道:“我想办一个纺织厂。”

  第136章 第136章宝钗打算

  薛虯微微倾身,做出洗耳恭听的样子。

  宝钗:“前些日子刘姥姥来了,陪着妈说了会儿话,我听她的意思才知道,如今咱们大庆瞧着国力强盛,但百姓的日子并没有想象中那般好过,吃不饱穿不暖都是常事,穿不起新衣裳都是好的,大部分人的衣裳都是补丁摞补丁,甚至有人衣不蔽体,或者几个人穿一身衣裳的。”

  她轻轻一叹:“粮食这事我没有法子,但是大哥有更好的纺织机,我想着是不是能办个作坊,若能提高产量、压低成本,百姓穿衣容易一些,便是咱们的功德了。”

  薛虯对她微微一笑,赞道:“妹妹慈心。”

  “哥哥就别夸我了。”宝钗道,“只是我的一点想头,不知道能不能成,还想问问哥哥的意思呢。”

  这想法大致没有问题。

  这时候纺织以手工为主,人力成本极高,改良的纺织机能大幅度压缩人力成本,自然价格就降下来了。

  这还只是表面,从长远来看,倘若宝钗的作坊能成功生存,并且越办越大,产量越来越高,势必倒逼其他同类型纺织作坊也降低价格、甚至寻求改革。

  不过要生存下来并不容易,这对纺织业来说毕竟是不小的变革,触动的是诸多商户的利益,且因为对纺织工人的需求下降,可能导致部分纺织工丢掉饭碗,自然会引起不满。

  这也是皇帝对纺织机兴趣不大的原因,身为帝王统治全国,他要办的事太多了,重要的事也太多了。百姓穿衣固然是个问题,但比起粮食、比起战争、比起税赋、比起贪腐……这个问题又不是那么紧要。

  纺织机带来的变化不够大,还伴随着不小的风险,在王朝本就不算稳固的现在,皇帝当然不愿意冒风险。

  但如果民间愿意尝试,皇帝也不会介意。

  按照薛虯原本的打算,是要等到开海之后,海内外纺织品需求激增之时再推出,或者扶持他人办厂,没想到宝钗先有这个想法。

  宝钗想干,薛虯没有不支持的道理,珍妮纺织机他一直在着人研究,技术已基本成熟,甚至进行了一定改良,但其中的风险也要叫宝钗知道。

  薛虯细细与她分说,宝钗安静地听完,这才微微一笑:“我背靠薛家和皇室,还有什么可怕的?”

  薛虯一顿,随后失笑:“你说的对。”

  之后二人便讨论了一下具体的问题。

  譬如作坊的定位:提高产量的另一面就是质量下降,因为一次可以纺出八根甚至十六根线,势必不可能如四根的那般精细,因此宝钗必须得放弃中端市场,以价格优势不断下沉。

  好在这本就与宝钗的期望相符,且如此一来,可以在前期暂时避免与其他纺织商人产生利益纠葛,对作坊的平稳发展更有好处。

  再譬如作坊的建造、原材料选择和工人等等。

  宝钗的嫁妆里便有不少地皮,在京郊划出一块建作坊便是了,薛家虽然不做纺织生意,但要找几个懂行的人指点不是难事。

  原材料不用太好,只要不太差即可,最重要的是便宜。

  最难的反而是工人,纺织工人一般是女子,但是江南民风相对开放,愿意让家中女眷出门上工的人家都不多,更不用说京城了。

  这也是京城纺织一直赶不上江南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
  宝钗又不能许以重金,以利诱之,那就与她压低成本的本意不符了。

  但薛虯并不担心,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①,在饭都吃不饱的时候,没几个人会在意什么礼节,田野上多的是抛头露面劳作的女人。

  宝钗的作坊能给发月钱,便会有贫寒人家的女子愿意做工,她永远不需要担心没有工人。

  若当真有那么一天,便说明百姓都过上了相对富足的生活,这自然又是好事一件。

  既然下定决心,宝钗很快准备起来,事情一项项安排下去,燕郡王也派了人一路帮忙,几个月功夫,第一批低价棉线和麻线就出厂了,此乃后话。

  眼下朝中最热闹的事,便是甄家被人弹劾。

  一次非常普通的早朝,因为没什么大事,很快便议事完毕,正要退朝各回各的衙门,一位御史突然站出来,弹劾甄家某位旁支官员贪污受贿。

  众臣并不在意,弹劾之事常常会有,只是今日被弹劾之人有些敏感罢了。

  但即便在太上皇当政时期,甄家也没少被弹劾。

  众所周知:御史头铁。

  别人不敢肯的硬骨头,他们无所畏惧!反正大庆律明文规定

上一页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