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章 够不够指点你?

  无边无际的树木,萧萧地飘下落叶,望不到头的长江水,滚滚奔腾而来。

  写完这一句的时候,字里行间中的才气,如同活过来了一般,疯狂汲取天地灵气。

  只是一瞬间而已,那些才气,便如同一条真龙一般,匍匐在白云之上。

  “好一句‘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’,简直是出神入化了!”

  李家的圣人,李言量看到这一句的时候都坐不住了,大惊变色。

  身为圣人,他居然感觉自己的心弦,因这一句而触动。

  秋意寂寥,萧瑟的风吹过大地,吹入千门万户。

  不计其数的人体会到了这首诗中的悲意,不知不觉眼睛就湿润了。

  可是却没有一个人是嚎啕大哭的。

  因为这种悲意,更多的是一种沧桑,一种悲凉,像是缠绵于口齿之间淡淡的苦涩,直教人身心无力,不叫人痛彻心扉。

  无形的才气,滚滚而出,横推万里,笼罩八方。

  “此诗要是不镇国,天理难容啊!”有人低声道。

  许多人听闻,暗自点头。

  别的不说,光是这一句“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”,就已经让这首诗拥有了冲刺镇国的资格。

  很少有人注意到,诗狂的一张脸都绿了,前所未有的难看。

  他一双手紧紧地抓着桌边,连指甲扎进去了都浑然不觉。

  靖王不说话了,三皇子则是面无人色,冷汗哗哗的从额头上流下,不知道的还以为洗了个澡,后背都湿透了。

  写到这里,洛阳城内关于李讲的质疑声,便已经荡然无存!

  剩下的,只有满满的震撼!

  而李讲,还在写!

  “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”

  “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”

  悲对秋景,感慨远离故乡长期漂泊,疾病缠身,今日独上高台。

  艰难至极,愁苦繁多,这忧愁简直要让我白了头。

  生活潦倒,人生失意,刚停下手里装着浊酒的酒杯。

  笔停,诗成,六道宝光在白云之上腾然爆发,整个洛阳城就好像陷入了白昼一般。

  绚烂的光辉在天际亮起,每一个字都宛若一颗星辰般闪烁发光。

  “诗成天下知!”

  这不是一个人的开口,也不是几百人的开口,而是整座城市,成千上万的人同时开口。

  这是何等壮观的场面?

  在大唐从未发生过,今天是开天辟地头一例。

  举城震惊,没有一个人能保持冷静的,一群人像发了疯一样尖叫欢呼。

  靖王的脸色阴沉得仿佛要往外滴水。

  三皇子的身躯摇摇晃晃,最终还是站不住了,砰的一声坐回到了位置上,面如菜色。

  “这可是天下知啊……他怎么可以,就这么随随便便的写出来!”三皇子气得肝疼,手脚颤抖。

  可以说,他先前有多么跳脚,此刻就有多么的丢脸。

  李讲的这一首《登高》,就像是一记耳光,重重地甩在了他的脸上。

  他可是皇子啊!

  这应该吗?

  “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……哥哥这是在说他自己吗?他是觉得自己人生不长,时日不多?”

  李家封地,李恩眼眶泛红,忍不住垂泪。

  厅堂里的众人或是唉声叹气,或是轻轻摇头。

  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遗憾与无奈。

  这首诗的悲哀之感跃然纸上,让人很容易联想到李讲现在的处境。

  百年多病,剧毒缠身。

  孤独登台,撒手人寰。

  人之将死,方才幡然醒悟,发现自己生是一个人来,死是一个人走。

  “孤独”这二字,就好像刻在了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。

  很多人都害怕孤独,但所有人都避免不了孤独。

  “如彗星般崛起,最终也如彗星般落幕,这就是李讲的宿命吗?”

  “开办《长安报》,推行《义务教育法》……李讲的身上可是有大功德的,老天爷你开开眼吧!”

  “若世上有神,老身愿意用一己之命,换李太师长命万岁!”

  短暂的激动之后,迎来的是大范围的落寞。

  即便得知李讲赢了,拿下了这次文比的胜利,一群人仍然在恸哭。

  因为他们想到了李讲的命运,太不公了。

  这么一位为国为民,无私奉献的人,明明才华横溢,风华正茂,将来一片坦途,光明无比。

  结果,却身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