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7章 高产作物种植计划(下)

  山药,又名淮山、怀山、怀参、薯蓣、山芋等等,功能健脾、补肺、固肾、益精等等。

  《神农本草经》记载:主伤中,补虚,除寒热邪气,补中益气力,长肌肉。

  最有名的山药,无疑是河南出产的铁棍山药,售卖全国。

  山药不仅是一味温补的药材,也是一种美味的食物,不仅用来炖汤是上上之选,还可以炒菜,做糕点、做主食等等。

  就算是不用来炖汤,将山药洗净蒸熟,同样可以作为主食填饱肚子。

  或者将山药去皮切片焯水,与木耳、胡萝卜、青椒一起翻炒,做成一道非常美味的素菜。

  另外山药还可以做成山药糯米饼、糖醋山药丸子等美食。

  山药的种植比较简单。

  每年四月,挑选土层肥厚、排水较好、疏松的砂质土,用山药上部的芦头或山药豆播种,盖上几公分的土壤,就能生根发芽。

  而且,山药并不需要太多的田间管理。

  成熟的山药块茎肉茂肥厚,略呈圆柱型,垂直生长,可大一米,直径2-7公分,一根就有好几斤,亩产在3000-4000斤左右,是一种产量完全不输给土豆的作物。

  所以,蒙小华想到山药的时候,已经将它列入了明年重点种植的农作物清单。

  红薯,又名番薯、红苕、地瓜,是一种原本产于南美洲及大、小安的列斯群岛的植物,红薯块根为白、红或红色,具有乳汁,茎生不定根,喜欢温暖多光不耐霜冻,抗旱耐碱。

  红薯心脆多汁、生熟皆可食,凉血活血,宽肠胃,通便秘,去宿瘀脏毒,舒经络,止血热渴。

  与红薯的药用价值相比,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产量高,广种耐瘠,无地不宜。

  在后世的华夏,除了极北的一些地区,红薯被推广种植到了全国绝大部分地区,是一种适应性极强,易于保收的植物。

  红薯产量之高,有"一造番薯半年粮"的说法。

  红薯的产量比土豆丝毫不弱,在常规种植条件下,稳定在3000至5000斤之间,高产的情况下,亩产甚至可以达到6000至8000斤。

  而且,红薯的种植更加简单,只要春季用种薯育苗,夏季用繁殖的薯蔓进行繁殖,就能进行大面积种植。

  因为红薯易于生长繁殖,可以说是沾地就能活,就能有收成。

  红薯的味道甘甜可口,生食如葛,熟食如蜜,味似荸荠,就是对红薯味道的形容。

  吃法更是丰富多样。

  在蒙小华的记忆中,烤红薯、炸红薯、红薯丸子等等,各类美食制作方法早就被华夏人开发到了极致,到时候她拿来就能用。

  蒙小华相信,只要她能把土豆、山药、红薯这三样高产作物推广开来,别说区区一个小石村,就是整个遂宁县,乃至整个明夏朝廷的老百姓,都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。

  所以,蒙小华发现,她推广高产农作物,不仅仅是为了让小石村的人富起来,更是一件利国利民、功德无量的大事。

  蒙小华不知道未知的神秘存在将她送到这个时代有什么目的,甚至她是不是在原来的蓝星上都不知道。

  但是,既然让她来到了这里,而且给了她系统商城这个神器,她更希望能够通过自己逐渐改变这个时代,给日子过得艰难无比的百姓们一条生路。

  土豆已经种下,红薯和山药的种在计划中。

  蒙小华想起来,雇佣小石村村民们开出来的二十几亩土地,除了五亩水田,其他已经被她用完了,她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,居然是无地可种。

  好在距离山药和红薯的种植还有差不多半年的时间,她还有足够的时间为自己的计划储备土地。

  无奈之下,蒙小华主动去找了老村长。

  在老村长诧异的目光中,蒙小华提出了需要雇佣一批村民帮她干活的要求。

  根据蒙小华的想法,这一次她雇人主要做两件事。

  一个是继续帮她开荒。

  无论是接下来种冬小麦,还是准备在明年开始推广的山药、红薯,都需要大片的土地。

  而她手头已经没有了现成的土地,就不得不在神龙坡上开出更多的土地来,才能实施她的计划。

  另一件事就是准备建立一个工坊。

  既然准备接下来要带领村民们挖葛根,发展葛根产业,她必须未雨绸缪,将制作葛根粉的工坊提前建起来。

  当然,葛根粉的制作不复杂,工坊也不需要建多好。

  所以,蒙小华打算初期只需要建三间土坯的茅草屋就行,等到以后再想办法逐渐改善工坊的条件。

  建土坯茅草屋,就不需要请专门的工匠们来施工,小石村的村民就足以完成这项任务。

  毕竟,村子里村民们自家的茅草屋,基本上都是他们自己建的,可谓是熟门熟路。

  对蒙小华要再次雇村民们干活,蒋洪瑞的态度当然是举双手赞成,欢迎之至。

  当前的小石村什么都缺,唯独不缺劳动力。

  与其去外面找活干,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它不香吗?

  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