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9章 工坊和梯田
翌日,村长挑选的五十人就各自带着工具来报到了。
因为工坊的事情更加重要一些,蒙小华率先安排工坊建设的工作。
工坊的位置,蒙小华安排在龙神坡山脚下,靠近曾经开荒的土地附近。
将工坊安排在这里,有两个重要的原因。
第一个,制作葛根粉条,无论是清洗、过滤还是蒸煮,都需要使用大量的清水。
这片地方临近水源,取水非常方便,能节省不少的时间和精力。
第二个就是交通更便利。
山脚不远处,就是小石村通往外界的道路,不管是制作葛根粉的时需要的柴火,还是收购村民们采收的葛根,搬运起来更加方便。
而且,以后葛根粉销售时往外运输,靠近道路也方便一些。
工坊的三间屋子,蒙小华也各有安排。
一间作为原材料仓库,用来堆放收购的葛根。
中间一间中砌两个柴火灶,安置两口大锅,完成葛根粉的熬煮制作。
最后一间作为成品仓库。
这二十个人的任务,除了建设三间作为工坊的茅草屋,还要帮忙在工坊外搭建一些其他设施,比如用来过滤葛根淀粉的支架,晾晒粉条的架子、遮挡风雨的棚子等等。
另外,为了工坊的卫生,还要再离开工坊几十丈外建一个茅房,方便员工解决个人问题。
将自己的计划交代下去,这二十个人就分工开始干了起来。
一部分人到小溪边采集粘土制作土坯,另一部分人开始清理荒地,开辟将要使用的空间。
村民们对蒙小华的安排并没有意见,反正主家怎么安排他们怎么干。
活计越多,代表他们干活的时间越长,也能挣更多的钱。
工坊这里,蒙小华指定了两个年纪稍大的汉子负责,就去了开荒的地方。
……
第一次开荒的时候,因为老蒙优先考虑开垦水田,以便于来年能够种水稻,所以选择了龙神坡山脚的荒地临近水源的那一片。
这一次,蒙小华的想法却不一样。
蒙小华的青砖瓦房建在了龙神坡的山肩靠近山脊的位置,为了进出方便,就修了一条从山脚通往山顶的土路。
说实话,对这条长一二百米的土路,蒙小华是槽点满满。
一到下雨天,整条路就变得泥泞不堪,出去一趟,脚上就沾满了泥浆,要费很大的功夫来清洗。
如果以后建立工坊,她必须经常来往自家和工坊中间,要是遇到下雨,也够让人心烦。
所以,蒙小华决定将这条土路好好修整一番。
没有条件用规整的石头砌台阶,就因陋就简,将土路修整得平顺,然后用山石铺满路面夯实。
这样一来,即便以后遇到下雨天,走起路来也舒心得多。
因为有三十个壮劳力做这件事,所以仅仅三天时间,这条路就按照蒙小华的设想弄好了。
接下来就是开垦荒地。
以往,村民们在自家山林开垦土地的时候,大多都是选择山脚开阔平坦的位置,极少再山腰或者山脊上开垦土地。
一方面,山脚的土地相对比较肥沃,无论是种蔬菜还是种小麦收成都更好。
另一方面,在山脚开荒,更利于耕种和运输。
而且,这个年代地广人稀,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两个山林,山脚的土地都开垦不完,完全没有必要在山腰和山脊来开荒,吃力不讨好。
但是,蒙小华的想法和他们截然不同。
她接下来打算大力推广的几种高产作物,其实更适合在日照充足,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中生长,这样能让农作物的产量更高。
先前将土豆种在山脚的土地里,是她没得选择。
既然现在她有足够的时间准备所需的土地,当然要尽可能弄出更利于几种作物生长的土地来。
所以,她更需要在山腰和山肩的土地。
蒙小华打算沿着新修的石子路两侧进行开荒。
但是,在山腰和山肩开荒面临着另外一个问题,就是水土流失的问题。
一旦将原本荒地上的植被清除,土壤裸露在外,到下雨的时候,很容易将土壤带走,形成水土流失,让新开垦的土地更加贫瘠,得不偿失。
蒙小华就想到了将山腰和山脊的土地开垦成梯田。
比如在后世极其有名的龙脊梯田,在万物生长的季节不仅风景极美,而且对水土流失的防治效果也极好,非常值得参考。
而且,蒙小华打算将梯田田埂留得足够宽,在田埂上栽种各种果树,这样一来,不仅能够用树根稳固水土,还能在不同季节收获各种水果,一举两得。
她可是清楚的记得西南地区环境的特殊,不仅本地的李子、桃子、柚子、柑橘、樱桃很有名,还能栽种多种其他地区的特色水果,比如荔枝、芒果、龙眼、猕猴桃等等。
树苗不是问题,她可是有系统的女人!
&emsp